•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刊发我院院长王博署名文章

    日期:2024-09-09 08:15:14 作者:admin 访问量:1089

    111.png

    2024年9月3日,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刊发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博的署名文章《“大思政课”须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

    文章指出,将“大思政课”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是 “大思政课”的根本要求,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维度,高度阐明了高校践行实践育人体系、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本质内涵及必要性,并从加强校地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创新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详细论述了构建“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

    附录1:

    “大思政课”须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

    王博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刻阐述,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把办好思政课作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抓。因此,高校必须将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贯彻实施。

    “大思政课”的理念来源于“思政课”,但又不囿于课堂上的思政课,而是把思政课置身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大系统中,在更大范围、更新场域、更多维度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从本质上创新方式、方法,使师生用心体悟、浸润身心。构建“大思政课”所必需的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是当前和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的重要构成,有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践行全过程育人、全社会育人、全方位育人、全体系育人、全链条育人理念。将“大思政课”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体现了“大思政课”的根本要求,践行了实践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之一。高校师生通过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践体会相结合,在守正创新中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培养目标。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本质内涵

    “大思政课”在强化理论思辨的同时,高度重视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践性,以动态的眼光、发展的思维,把有限的校园小课堂与无限的社会大课堂融合,以动态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坚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既是当前高等教育事业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途径,更是破解时下思政课一定程度上重视理论而实践不足、学生切身体会不深等困境的有效方法。只有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才能更好地驱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高校践行实践育人体系、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以“四个服务”为根本。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而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理念和中心环节。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师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石,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践行实践育人体系、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是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使命。因此,做好“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根本保障,是在传统思政课丰富理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大思政课”这个经济社会大课堂,提供更丰富更鲜活更具体的实践资源支撑。

    构建“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

    构建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实践育人路径,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总体设计,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的体制机制。构建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需要强化实践教育教学情境,拓展延伸素质训练基地,加大实践育人体系经费投入,协同调动全社会各领域资源力量,形成融合动力,驱动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加强校地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推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各高校驻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红色旅游景区、社区等可根据地理位置就近、专业领域相关的原则,融合多方要素,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建设。例如,通过建立大学生思政课实践基地、大学生思政课校外课堂等方式建立健全社会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思政课实践基地受教育、长见识、增才干,在生产生活场所中体会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创新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助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转型升级。“大思政课”是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所以,在尊重教育教学课程实施规律的同时,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应当采用数字化的手段,统筹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高校既要贯彻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规定,也要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形式的拓展、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大力创新、大胆尝试,围绕社会系统“大思政课”的补充和延伸,同课堂理论知识相融相契。同时,可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深入开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广阔舞台、经济社会的广袤天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好教材。构建“大思政课”要求下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协同发挥好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共同作用,坚定广大青年学子的“四个自信”,筑牢青年学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和国家不断培养出合格和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2022SJSZ0569〉阶段性成果)

     

    附录2:媒体报道链接

    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9/03/node_11.html#content_1365518